《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发太阳成集团经济学院院长梁学平教授理论文章

来源:经济学院  作者:常依煊  编辑:张孟凯  发布时间: 2024-06-28 浏览数:

6月28日,《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发太阳成集团经济学院院长梁学平教授理论文章《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从向“新”而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乘“数”而上,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活力;相“融”相长,打开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以“绿”赋能,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扩大开放,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五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手抓”,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数字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成为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活力的关键力量。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高效协同、融合互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空间。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现代服务业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扩大服务业的有序开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领域。

报道原文如下:

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梁学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这为构建协同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和扎实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稳定国民经济运行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撑,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融合联通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

202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2%。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孕育新动能新产业新优势的“孵化器”。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抓好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和品质效率。

一、向“新”而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手抓”,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一是积极开发服务业新业态。深化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直播电商、社群电商、探店经济等新服务业态。加快推进数据集成、数据经纪、合规认证、安全审计、数据公证等数据服务业态的创新,提高数据要素的应用支撑与服务能力。二是积极搭建服务业新场景。加速推动多种多样的数字技术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高体验、交互式的智能家居、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数字消费新场景。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旅游休闲、商务会展、健康养老、体育健身、托育家政等产业的融合应用,打造更多跨界融合场景。三是积极打造服务业新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加速推广在线学习、在线研发、远程会议、互联网医疗、数字金融、数字商务等在线服务模式。加快平台化、定制化、轻量化服务的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发展短视频、知识分享、云游戏、直播演艺、无人配送等新型服务。四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转向服务创新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创新活跃度高、产业融合度深、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日益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发展反向制造的专业服务,促进制造业柔性化改造和个性化定制。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检验检测认证等附加值较高的相关服务,鼓励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

二、乘“数”而上,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成为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活力的关键力量。一是全面加快推进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系统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加大培育服务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大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行力度,积极培育行业转型经验丰富、数据治理能力强、技术创新水平高的专业服务机构,降低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风险和成本。二是加快推动重点服务业行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重点服务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服务”的服务网络体系,提升行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渗透率。引导服务行业开展服务手段、服务模式的适数化改革,优化生产服务流程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益。三是推动服务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积极引导产业园区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创新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方面的服务供给,促进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鼓励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服务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服务资源的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服务业数字化新生态。四是健全服务业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加强面向服务业应用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数据监测预警,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开放和共享,打造高质量的数据要素供给体系,降低服务业发展成本。健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体系,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规范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销毁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数据要素流通的实时监测预警,实现服务业产业链各环节间数据的可信可控流通。

三、相“融”相长,打开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高效协同、融合互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空间。一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服务环节(科技研发、采购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营销管理、展览科普、教育培训等),将现代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之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推进服务业制造化,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打造特定的服务型制造网络,促进制造业的高端化与柔性化发展。推进服务外包化,引导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服务业企业积极构建创新协同网络、产业协作网络,为众多中小微制造企业打造聚单、分单、跟单、关单等专业高效服务体系和配置闲置资源提供闭环解决方案。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种业研发、物流运输、普惠金融等服务业产业链条延伸到农业产业链之中,构建协同有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积极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构建“上下联通、资源共享”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

四、以“绿”赋能,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现代服务业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是推动服务业绿色化转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广告会展、餐饮购物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转型,打造绿色物流、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餐厅、绿色会展等服务业态。积极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智慧协同模式,加强重点行业碳排放的监测分析,推进企业碳账户、碳足迹等数据空间的应用。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于绿色生产的服务行业。扩大多领域、全周期的绿色服务有效供给,鼓励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等绿色服务。大力发展回收利用服务,健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畅通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五、扩大开放,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服务开放推动包容发展,以服务合作促进联动融通,以服务创新培育发展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扩大服务业的有序开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领域。一是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资源对接服务,完善“一站两仓”(独立站、前置仓、海外仓)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构建畅通有效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体系,加大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和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培育的力度。全面拓展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的空间,积极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服务贸易合作,推进跨境可信服务网络、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拓展生物医药、医疗美容、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物流教育、知识产权、法律会计等领域特色服务贸易。二是提升服务业领域开放水平。扩大电信、旅游、法律、金融、文化、医疗、互联网信息等行业细分领域的市场准入,优化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导外商投资投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运营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系统研究服务贸易国际规则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高标准的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的先行先试作用,不断扩大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尤其是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三是优化服务业区域开放布局。发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在各地区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中的协调带动作用,不断改善服务贸易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加快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服务业外包基地(中心),提升中高端服务业领域的规模效应,积极发挥服务业外包基地在融合全球服务市场、促进东中西部服务业合理分工中的作用。